2012漳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分析及教学对策
诏安县梅岭中学 林育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对7-9年级的具体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近几年来,漳州市中考语文的命题便是很好地“遵循《课标》,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尽管如此,文言文阅读部分答题质量却总是不尽人意。下面,笔者想就近几年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命题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对语文教学对策的一点浅见。
Ø 一、命题特点分析
中考文言文阅读包含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和文言文比较阅读三种类型。而近几年来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所考查的文言文阅读都属于后者。
(一)试题回放(2010年·文言文阅读部分)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9题。(18分)
【甲】《公输》(选段)(内容略)
【乙】《赵且伐燕》(内容略)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起于齐 ( ) (2)公输盘不说( )
(3)赵且伐燕( ) (4)蚌方出曝 ( )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A.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B.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公输盘服 D.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朝服衣冠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8.墨子和苏代的劝说方法都非常巧妙,请根据选文内容做简要分析。(4分)
9. 请联系实际,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3分)
(二)特点分析
1.词语解释题。该题分为四小题,考查四个重点词语的解释,甲(课内)、乙(课外)两个文段各占一半。甲文两个词语的解释,都可以从教科书中的“注释”里找到答案。乙文两个词语,虽然出自课外的文段,但也是课内学过的。 “且”字和“曝”字,分别出现于“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满井游记》)两个句子中。由此可见,不管比较阅读的两篇文章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它所考查的内容都离不开课本。
2.选择题。该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这一特殊的语义现象。从近三年的情况看,无论考查的是实词还是虚词,都是课本里较为常见的。例如,“故”字(2010年)、“然”字(2008年)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值得一提的是,“然”字在《黔之驴》、《满井游记》和《公输》三篇文章中,出现的次数竟有三次和五次之多。尽管它们出现得极为广泛,但只有相对比较固定的几种解释。
3.句子翻译题。该题分为两小题,考查两个语句的翻译,甲(课内)、乙(课外)两个文段各占一句。出自课内的句子,虽然未能在该课的“注释”里找到整个句子的翻译,但重点字词的解释和特殊的句式却无一例外地出现在“注释”里。从课外文段摘选出来的句子,虽然注释极少,但里面有不少重点词语仍是课内学过的。“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一句,“舍”字见于《鱼我所欲也》中“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渔者”见于《三峡》中“渔者歌曰”;“得”字见于《桃花源记》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不难看出,无论句子来自课内还是课外,考查的仍是学生对课本所学知识的迁移。
4.内容理解题。该题考查对选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比较分析。甲、乙两文在文章主题、人物形象、思想情感、写作技法等方面的异同点,是命题者出题的依据,如《公输》和《赵且伐燕》两文中墨子和苏代劝说方法的比较分析。可见,平时准确、深入地把握课内文言文的文意,对于更好地理解课外选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5.拓展题。该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评价。学习文言文,目的在于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由于时代不同,个人经历有异,面对同一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见解和感悟。因此谈及自己的看法和体验时,总要免不了要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总之,这些试题对《课标》关于文言文阅读要求的诠释大致如下:一是能够理解浅易文言文中的重要实词;二是能够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三是能够准确表述浅易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四是能够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五是能够对浅易文言文的内容进行评价,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
Ø 二、教学对策
《2010年福建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学科评价报告》指出:“统观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的考查是最具基础性的,但文言文的成绩却是差强人意,这警示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基础的夯实。”那么,语文教学基础应怎样才能得到夯实呢?怎样才能使学生面对文言文阅读时不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呢?针对《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以及近几年中考试卷题型的延续性,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中应尽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诵读,增强语感
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义的理解。诵读时,务必从字音、断句到语气等方面多下工夫,以求读出其中的音韵美、节奏美以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采。诵读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但是很多学生课外诵读课文的自觉性不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早自修的时间,以学生领读或全班自读的方式积极督促学生进行文言文的诵读。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朗读前,最好先听课文录音或由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时,可采用齐读、自读等多种形式,必要时还可由教师领读。对于一些优美的篇章或精彩的片断,教师还应要求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以背诵。诵读时,教师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诵读的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入选教材的课文是经典篇章,是一定要让学生多花时间诵读的;适当地增补一些课外优秀文言短篇让学生诵读,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逐步消除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小学时,学生们接触了不少古代的寓言故事,初中时如果能以文言文的形式重温这些故事,让学生在诵读中增进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他们对文言文的恐惧感也必然会随之逐步减弱。
2.立足课内,学会迁移
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而准确理解文言文词句,则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理解文言词语主要包括理解常见实词的解释和一些常见虚词的用法等;理解文言句子特别要注意理解包含特殊句式的句子的翻译。第一,早自修领读语文时,除了领读课文外,还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读一读重点字词和句子的 “注释”;上课时教师再检查一下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第二,适当地让学生抄写课文和翻译。可以让学生先把课文和翻译分开抄写,待学生对课文内容较为熟悉或已能熟练地背诵默写时,再用不同颜色的笔将文言句子及其翻译分上下两行抄写。第三,帮助学生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学习实词时注意对通假字、同义(近义)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以及成语的归纳;学习虚词时注意对虚词用法的归纳;还要帮助学生归纳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常见的文言句式。第四,在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下,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翻译的方法,通过留(保留)、补(增补)、删(删除)、调(调整)、换(替换)、变(变通)等手段,力求做到“信、达、雅”。此外,要积极地通过一些课内的或课外的文言阅读练习,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纵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文言文比较阅读备受青睐。出题者不仅局限于对文言知识的考查,更主要的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比较理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中,尤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从主题、内容、形式、写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对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应注重课内文言文之间的比较阅读。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与《小石潭记》都写到景物的“影”,作用有何不同?两位作者处境相似,心情和感受有何不同?课内可进行比较的文章还有《期行》(或《乘船》)与《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强项令》与《包拯》、《岳飞》与《细柳营》、《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等等。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浅显的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与陆游的《筑书巢》的比较、周敦颐《爱莲说》与《夏日赏荷》的比较,等等。当然了,阅读时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需要学会拓展延伸。可以针对文本的内容或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感悟。例如,教学《愚公移山》时,可以适时提出如下问题:你是怎样理解愚公的“开路”精神的?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你对愚公挖山的做法有无异议?也可以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仿写、改写或续写。时下在学生中流行的“课桌文学”《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就是学生模仿《陋室铭》写出来的。同样,学完《黔之驴》一文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第一人称,发挥想象,从老虎(驴)的角度把文章改写为现代文;或者以《黔驴新编》为题,发挥想象,改变故事的结局,写一篇现代文;还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象,以《〈黔之驴〉后传》为题,用现代文续写故事。
4.系统复习,对症下药
如果说平时的教学所掌握的文言知识显得较为零散的话,那么中考前的总复习就显得较为完整了。平时因为受到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所以教师往往很难进行文言文的系统复习。到了中考前的总复习时,由于所有课程的内容都已经教完,教师就可以根据考试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复习了。如:强化对文言实词(重点字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成语,等)和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的记忆,注重对文言虚词(之、其、以、乎、虽、然、或、为,等)用法的归纳整理,按步骤分阶段地精选课内外语段进行适应性的练习,等等。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系统复习,相信学生的文言文答题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